你的位置:大满贯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 “宁睡荒坟,不住破庙”,为何古人认为破庙比荒坟更可怕?
“宁睡荒坟,不住破庙”,为何古人认为破庙比荒坟更可怕?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4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小时候也常听大人说过这样一句古话:“宁睡荒坟,不住破庙。”

一开始小僮也纳闷:一个是荒凉阴森的坟地,一个是虽破却能遮风避雨的庙宇,难道真的宁可躺在乱坟岗,也不去庙里歇脚吗?到底是为什么呢?

图片

先来说说古人的出行环境。

在古代,出门赶路靠的基本就是两条腿。十天半个月走在荒野之中是常有的事,天黑后找不到村落或客栈,就得露宿野外。

对古人而言,夜晚最怕的有两个:一个是“鬼”,一个是“人”。

“鬼”虽可怕,却只在想象里;而“人”却真真切切能害人性命。

说回破庙。

图片

庙宇在古人心里,本该是供奉神佛的清净之地,可破庙年久失修,就变了味。

《梦溪笔谈》里就有记载:元祐年间,江宁府突遇暴雨,观音阁轰然倒塌,正好压死了七个进庙避雨的路人。古代建筑大多是木结构,腐朽坍塌是常有的事,特别是无和尚看管、年久失修的破庙,危险更大。

所以,有经验的行脚商贩和挑夫都晓得,大雨天宁可找棵大树下躲一会,也不进年久失修的庙宇。

再说更大的隐患:破庙里的人。

图片

小僮读过不少旧书,也听老人讲过:在古代,破庙常是江湖草莽的落脚地,里头有落魄的流民,也有通缉的盗贼,甚至还有逃命的亡命之徒。

《水浒传》里,宋江、武松、林冲等都曾在荒庙中过夜,不是被人追,就是怕被害,可见古人也知道破庙非好地。

江湖之险,并不在妖鬼,而在人心。

夜深人静时,若碰见饿极了或心怀不轨的同宿之人,轻则财物被劫,重则性命不保。

破庙还有个说法:叫“下九流”聚集之地。

古代社会分上九流、中九流、下九流。下九流多指江湖游手好闲或违法之人:戏子、赌徒、乞丐、盗匪等。这些人没地方可去,破庙就成了他们的暂居之所。

图片

小僮想起《聊斋志异》里,书生夜宿破庙,结果发现墙角有白骨。虽是小说,却也是当时风气的折射。

破庙的确能挡风,但进了门,就等于进了龙潭虎穴。

再说说荒坟。

荒坟虽阴森,却大多无人守候,也少有歹人藏身。古人信因果报应,盗匪也常忌讳在坟地动手,怕惹上晦气。

《太平广记》记载:有商队夜宿坟地,劫匪追到附近,因嫌晦气,不敢追入坟地。商队也因此得救。

荒坟多在旷野,视野开阔,一旦有动静,人也好跑。再加上坟头本身能挡风,当作土丘挡一挡寒风也行。

古人讲究“敬畏鬼神”,再胆大的盗匪,也忌讳在坟地行凶,怕遭报应。

而旅人也明白,与其和贼人同宿破庙,不如选个安静荒坟,虽冷清,却少祸事。

图片

小僮想,这也算是古人从血泪经验中悟出的道理。

除了这句俗语,古人还流传着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抱树”的说法。

说起来,也都有道理。

“一人不进庙”,原因是独自进庙时,人容易被庙里神像的肃穆气氛压住胆气。

古庙幽深,木雕金漆,香火缭绕。一个人进去,影子在墙上晃来晃去,很容易吓自己。再加上荒庙年久,木梁响动,也让人心惊胆战。

所以行路人若独行,大多宁可在庙外坐会,也不敢夜宿其中。

图片

“二人不看井”,是防范人心。

古井多在僻静处,两个人走到井边,一个起了歹心,就可能把另一个推下井。井口深幽,人掉下去呼救也没人听到。

古代科举重,两个同窗若都想取功名,井边动手,就能少个对手。

图片

古书和民间故事里,不乏这样的悲剧。

“三人不抱树”,说的是三人环抱大树,如果其中两人想害一个,就容易合伙把人绑在树上。

古人多走山路,林间大树正好挡住视线,坏人可趁机下手。

这三句话,说的都是人心险恶。

小僮觉得,细想来,最可怕的其实不是破庙,也不是荒坟,而是人心。

图片

荒坟阴冷,让人害怕,但它不会主动害人。破庙本不坏,可人若心怀恶念,再好的地方也会变险地。

古人行路靠双脚,白天看天色,夜里看星月;遇雨找屋檐,遇险避荒坟。

这句话“宁睡荒坟,不住破庙”,是无数旅人用亲身经历换来的忠告。

时代变了,可道理没变。

小僮写到这里,也想起一句老话:“鬼不可怕,人心最难测。”

夜路走多了,怕的从来不是“见鬼”,而是怕见到人。

小僮也见过有人调侃说,现在别说破庙,连新庙也找不着了。

可这句俗语流传百年,不是空话,而是提醒后人:世间最大的险,不是幽冥,而是贪欲和恶念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